经言;夫医之治病也,一病而治各不同,皆可愈也。其南北风土之异,干湿饮食之不同也。
故东方之域,天地之所以始生也。(始生,王冰说:“法春气。”)鱼盐之地,(产出鱼盐也。)海濵傍水,(濵,古同滨。傍,近也。)其民食鱼而嗜咸,皆安其处,美其食。鱼使人热中,(热中,指脾胃虚热。鱼性本寒,久食则脾胃寒凉,脾胃寒凉则有积,积久则生虚热。)盐咸胜血。(咸入血,多食伤血。)故其民皆黑色疎理,(黑色,肾病而肾气不足之色也。疎,即疏。疎理,指肌理松疏。)其病皆为痈痬。(痈者,肿也,肾气虚而身肿也。痬,犹癡,神思不足也。《甲乙》卷六第二,“痬”作“肿”。)其治宜砭石。故砭石者,亦从东方来。
西方者,金玉之域,(产出金玉也。)沙石之处,(戈壁滩也,土地贫瘠。)天地之所收引也。(收引,即收敛,法秋气也。王冰说:“引,敛也。阳气收,阴气用,故万物收敛。”)其民陵居而多风,(陵,叶力中切,读若隆,中央高也,指中央有高起穹顶的居所,即蒙古包。陵居,以蒙古包为居所,通注解释成“依山而居”,非是。)水土刚强。其民不衣而褐荐,(衣,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𠀤于希切,读若依,指稼穑。《尚书·无逸》:“知小人之依。”其注云:“言稼穑。”不衣,指不事稼穑。通注注解“不衣”作“不穿华服”,非是。褐,指毛皮制作的衣服。荐,指荐居,指西方之人逐水草而居,徙无常处。谓,西方之人不事稼穑而穿毛皮制作的衣服逐水草而居。)华食而脂肥,(华食,王冰说:“华谓鲜美,酥骼骨肉之类也,以食鲜美,故人体脂肥。”)故邪不能伤其形体。其病生于内,其治宜毒药。故毒药者,亦从西方来。
北方者,天地闭藏之域。其地高陵居,(高,《说文》与仓、舍同意。地高,即地仓、地舍,指地穴式住房。陵,叶落胡切,读若卢,庐也,指简易搭建的草房子。陵居,即庐居,搭建简易的草房子而居也。地高陵居,指在田野挖地穴式住房或搭建简易的草房子居住,旧注皆解释作“地势高而山居”,非是。)风寒冰冽。其民乐野处而乳食,脏寒生满病,其治宜灸焫。(灸焫,指利用燃烧草药熏灼治病的方法,现一般指艾炙。王冰说:“火艾烧灼,谓之灸焫。”)故灸焫者,亦从北方来。
南方者,天地所长养,(长养,王冰说:“法夏气。”)阳之所胜处也。(天气炎热。)其地下,(下,读若狭,指山地多而土地隘狭。)水土弱,(弱,《玉篇》尫劣也。)雾露之所聚也。其民尝酸而食胕,(尝,《说文》口味之也。尝酸者,即指口味喜好酸味食物,比如泡菜、剁椒之类,《素问·异法方宜论篇》作“嗜酸”。胕,读若腐,《永乐大典》卷一万三千八百七十七作“腐”。俞樾说:“胕即腐字。”食腐者,即指腐乳、臭鳜鱼之类。)民皆致理而赤色,(致理,谓肉理密致,言其人精瘦,体脂率低也。)其病挛痹,其治宜微针。故九针者,亦从南方来。
中央者,其地平以湿,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,(谓,物产丰盛也。)其民食杂而不劳。(劳,《唐韵》鲁刀切《集韵》郞刀切,读若牢,指牛羊。不劳,指不以牛羊肉为日常食物,旧注谓民不烦劳忧苦,义非是,读者可细细体会。)故其病多痿厥寒热,其治宜导引案跷。故导引案跷者,亦从中央出也。
故圣人沯合以治,(沯,读若杂,《素问·异法方宜论篇》即作“杂”。)各得其所宜。知病以施治,治以病之所及也。故治异而病愈者,得病之情,而知治之大体也。
经曰:“尝闻上古之治,惟其移精变气也,(移,《博雅》转也。精,真气也。变,《增韵》转也。移精变气,谓导引气机使真气流转即可治愈疾病。)亦可祝由而已。”(祝由者,告神祈愿以求病愈也,有类似当今心理干预的作用。)今之治,毒药治其内,针石治其外。有愈有不愈者,非其治之剥也,(剥犹脱,疏略也。)乃欲不欲之所致也。(心有欲者,得失忧患缘其内也,小病必甚,大病必死,虽毒药、针石,病有不愈也。心无欲者,心缓安和也,内无七情之患,邪不能深入膏肓,故可毒药、针石治而愈也。)
往古者,人居禽兽之间,动作以避寒暑。(作,《韵补》叶总古切,读若阻,止也。谓,动以避寒,止以避暑。)阴居以避暑,阳居以拒寒。内无眷慕之累,外无伸官之形。(伸者,身体疲劳也。《礼记·曲礼·疏》云:“志疲则欠,体疲则伸也。”官通宦,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𠀤胡惯切,读若患,疾苦也。《太素》“伸官”作“申宦”。伸官之形,即指身体疲劳而有疾苦。)此恬澹之际,(际,方也。)邪不能深入也。故可移精变气,祝由而已。
今之人也,无毒药不能治其内,无针石不能治其外者何也?因之忧患缘其内,苦形伤其外,夫四时之从,(夫,“失”字误也。《素问·移精变气论篇》即作:“又失四时之从”,指人体未能顺应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的自然规律进行生活和调养,导致与自然界阴阳变化节律相背离。)逆寒暑之宜,贼风数至,虚邪朝昔,(朝昔,《素问·移精变气论篇》作:“朝夕”,形容长时间。虚邪朝昔,谓虚邪长时间占据人体。)内至五脏骨髓,外伤孔窍肌肤,所以小病必甚,大病必死。故祝由不能已也,药石其效微矣。
故临病人,观生死,决嫌疑,欲知其要,如日月光,(谓病情无不明也。)病无不治矣。故色脉者,上帝之所贵也,先师之所传也。上古使僦贷季,(僦贷季,明代徐春甫撰《古今医统》认为:“僦贷季,黄帝时人,岐伯师也。岐伯相为问答,着为《内经》”。使,《鬼谷子抵巇篇》:“圣人者,天地之使也。” 僦贷季乃是上古医圣,故谓之“使”。)理色脉而通神明。合之金木水火土,四时八风六合,不离其常。变化相移,以观其玅,(玅,即妙。)以知其要。欲知其要,则色脉是矣。色以应日,(色有五色明晦之变,应日干之数十。)脉以应月。(脉有十二正经,应月份之数十二。)常求其要,则知常矣。(《素问·移精变气论篇》作:“常求其要,则其要也。”)夫色脉之变化,止应四时。(止,必至于是而不迁之谓。《素问·移精变气论篇》作:“夫色之变化,以应四时之脉。”)此上帝之所贵,以合于神明也。所以远死而近生,生道以长,命曰圣王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